堅持科學發展觀 促進電力發展
電力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的重要基礎產業,更是關乎千家萬戶安居樂業的基本保障,電力的發展和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息息相關。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電力行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體
現其科學和人本的核心,依靠技術進步與科技**,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及國民生活水平提高對電力的需求。
要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的電力工業可持續發展道路。我國水電資源的84%集中在長江中上游、金沙江、瀾滄江流域,煤炭資源的82%集中于西北和晉陜蒙地區,而主要的負荷中心則位于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經濟帶,能源基地與負荷中心距離在1000~2000公里之間。這種資源與負荷的逆向分布,決定了必須遠距離、大跨度輸送能源,相對于一次能源——煤炭的運輸,二次能源——電力的輸送更顯示出經濟、高效、環保的優勢。因此,從中國國情出發,從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對電力的需求出發,發展特高壓技術,建設大電網,保障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電力供應,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能源優化利用、推動電力工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之一。
發展特高壓建設大電網將滿足電力外送的需要,推進西電東送、南北互濟、國內聯網,實現更大范圍的資源優化配置。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億千瓦用了38年,達到2億、3億、4億千瓦分別用了7年、5年和4年,而達到5億千瓦則只用了19個月。這種快速增長是以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基礎的。這種發展極大地緩解了缺電給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帶來的影響,完全符合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的思想。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按照目前的預計,到2020年我國發電裝機容量將超過10億千瓦,可能達到11億千瓦,燃煤機組將達到7.5億千瓦以上、水電機組將超過2億千瓦,核電4000萬千瓦,其中水火電機組大部分遠離負荷中心,目前的500千伏電網不論從輸送距離還是輸送容量上都無法承載。發展特高壓電網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提出的具有較高經濟性和較低環境影響的技術解決方案。特高壓主干電網的建設,使大型水電、煤電基地的建設成為可能,為實現我國跨地域輸電提供了技術保障。
發展特高壓建設大電網將推動我國能源結構的優化,是國家進行能源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面對我國人均資源匱乏及環境承載能力限制的客觀實際,電力行業需要依靠技術進步,在增加發電裝機容量與減少環境影響之間尋求*佳的結合點,落實加快發展大型水電、積極發展先進核電、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發電為指導的能源結構優化戰略。2005年,我國煤電、水電、核電及其他能源發電所占的比例為75.6%、22.9%、1.3%和0.2%。通過落實科學發展觀,能源結構調整在加速進行,核電及新能源發電所占比例不斷增加。特高壓電網為大型煤電、大型水電、先進核電接入系統提供了條件,使水火互濟、跨流域調節、多種能源相互補充成為可能。預計至2020年,特高壓及跨區電網輸送功率將超過2億千瓦,大電網在優化配置資源方面的優勢將得到充分發揮。
發展特高壓建設大電網與大型火電基地的建設相輔相成,將促進清潔煤發電技術的開發和推廣。按照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十一五”期間要達到“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要求,電力行業在加快發展水電,積極發展核電的同時,遵循“開源與節約并舉,節約優先”的原則,非常重視清潔煤發電技術的開發和推廣。包括超臨界/超超臨界技術、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IGCC)技術、循環流化床(CFBC)及大型節水型空冷機組等,提高發電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減少用水是這些新技術的主要特點。現在正在建設的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其發電效率達到45%左右,比我國近期主要采用的亞臨界機組高出10個百分點,比超臨界機組高出4~6個百分點,二氧化碳的排放減少14%。IGCC發電可以實現近零排放,比常規機組節水三分之一,可與煤制氫、煤制油、FC等組成更先進的能源多元化生產系統。
發展特高壓建設大電網是加強我國電網結構的重要手段,是保障電網**的核心。1981年,我國**條500千伏交流輸電線路平武線投運;1989年,我國**條±500千伏葛洲壩—上海高壓直流輸電線投運;2005年,我國**條750千伏示范輸電線路(青海官廳-蘭州東)投運。這些標志性工程都是隨著大電源點向負荷中心送電而建設的,都以引進吸收和自主研究為技術路線。交流500千伏電壓等級的出現為跨省電力輸送提供了條件;±500千伏直流電壓等級的出現則標志著我國從跨省電力輸送向跨區域電力輸送邁進了一步。建設特高壓輸電網是滿足跨大區域大容量輸電的必然選擇,通過特高壓電網建設,將形成華北—華中—華東特高壓同步電網,并與東北、西北和南方三個電網以直流方式實現互聯,將提高跨大區域輸電容量以及互聯電網的動態穩定性,克服500千伏交流線路弱聯系所產生的電壓穩定、低頻振蕩等問題。特高壓電網的建設將進一步加強電網結構,輔之以設備水平及管理水平的提高,將為我國電網**穩定運行提供有力的保障。到2020年前后,特高壓網架基本形成,跨區輸送容量將占國內裝機總容量的25%以上。
發展特高壓建設大電網將提高輸電網的經濟性和運行效率、減小環境影響。利用特高壓電網的跨大區域互聯優勢,可以實現網內大范圍水火電平衡,峰谷差調節,充分發揮機組及輸電線路容量,充分利用水電資源,減少棄水電量。遠距離、大容量特高壓輸電具有成本低、損耗小的固有經濟優勢,特高壓輸電比500千伏輸電線損率降低約65%;在我國地少人多、土地資源十分寶貴的條件下,特高壓電網將節省走廊占地超過50%;±800千伏直流輸電比±500千伏節省線路走廊占地達25%。在節約土地資源的同時,特高壓輸電的環境影響將控制到與常規500千伏工程相當的水平,晉東南—南陽—荊門1000千伏交流輸變電示范工程的環境影響報告已通過了國家環保總局組織的審查。同時,特高壓輸電網的建設使500千伏電網短路電流水平大幅下降,可避免大量更換開關等電氣設備,減少投資。
發展特高壓建設大電網將進一步推動我國電力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我國交直流500千伏及交流750千伏輸變電設備的制造技術都堅持“原始**、集成**和引進消化吸收再**”的自主**原則,750千伏輸變電工程的設備國產化率超過90%。在過去的二十年里,國家將特高壓輸電技術研究作為重點攻關課題,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以特高壓研究為基礎,編制了近70項特高壓輸電企業標準。除部分關鍵設備還需要借鑒國外先進技術、聯合研究、合作生產外,我國已具備了開發特高壓設備的基本條件。
綜上所述,建設特高壓電網,適應和引導大型水電基地、清潔高效火電基地是電力行業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建設特高壓電網將滿足電力外送的需要,實現更大范圍的資源優化配置;建設特高壓電網將推動我國能源結構的優化,是國家進行能源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建設特高壓電網與大型火電基地的建設相輔相成,將促進清潔煤發電技術的開發和推廣;建設特高壓電網是加強我國電網結構的重要手段,是保障電網**的核心;建設特高壓電網將提高輸電網的經濟性和運行效率、減小對環境的影響。與此同時,建設特高壓電網將大大推動我國電力裝備制造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