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業巨頭必和必拓3月30日宣布,其已與大量亞洲客戶達成鐵礦石協議,以更為短期的價格協議取代往年的年度價格合同。同日,淡水河谷相關負責人表示,舊的長協機制已經崩潰,淡水河谷將采取季度定價模式。雖然中國方面還沒有*后表態,還有與鐵礦石供應商談判的余地,但是就鐵礦石定價機制改革的基本趨勢大概已經定了。
40多年來,世界鐵礦石定價機制一直以年度基準價格簽訂銷售合約,即長協機制。這個機制的形成也是由鋼鐵行業的特定因素決定的。由于鐵礦石用途的**性,鐵礦石是中間產品,只能用于鋼鐵廠,客戶相對比較單一。因此礦山致力于與鋼廠建立穩定的、長期的合作關系。故雙方的交易一般采用長期協議確定數量、品種。長期合同不僅對鋼廠有利,對于礦山項目投資人來說,他們也獲得了穩定的銷售市場后,就不必再擔心用戶是否接受產品,并可以獲得穩定的資金回報。
近10年來,世界鐵礦石市場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是中國因素的出現。中國在世界鐵礦石交易市場所占比例從10年前的16%猛增至70%。經過過去兩年的金融危機和今年的全球經濟復蘇,鐵礦石市場也發生很大變化。當金融危機*嚴重的時期,有些鋼鐵公司拒絕履行合約,轉而從現貨市場購買價格更便宜的鐵礦石。因此使采礦商遭受損失。可當經濟復蘇之時,需求大增,價格也有可能大增。所以,從鐵礦石供應商的角度出發,廢除傳統的長協機制而采用依照現貨行情簽署短期供貨合同的新鐵礦石定價機制,來得更為合算。據說這么一改,世界三大鐵礦石供應商的利潤可能會翻番。當然,這其中的*大原因還是世界需求量的猛增。
鐵礦石價格的猛增,對中國是極不利的,中國占世界鐵礦石貿易量的一半還多,價格翻番意味著中國將要付出翻番的**。由于鐵礦石成本會滲透到鋼鐵價格中,并*終滲透到各種日常商品的價格中,因此這樣的鐵礦石價格肯定會影響今年下半年中國的通脹形勢。
照理,中國占有鐵礦石世界貿易量的一半以上,中國在鐵礦石價格談判中尤其是在以前的長協機制中,是可以居有很強地位的,所以中國官方在鐵礦石定價機制問題上,一直傾向堅持長協機制。可是,中國國內的鋼鐵企業不能在鐵礦石價格上統一起來,這就使談判地位的優勢喪失不少。
中國在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既是鋼鐵工業突飛猛進成為****鋼鐵大國的時代,也是國內誕生無數鋼鐵企業的時代。過去少數大型鋼企有資格參加長協機制,可是它們并沒有顧及沒有資格參加長協機制的國內中小鋼企的利益,常常加價把鐵礦石賣給中小企業。現在中小企業有資格參加市場談判,統一對外當然很難了。
長協機制之所以能夠長期成立的前提是,供求雙方的主體都是很有限的。而目前占世界貿易量一半的中國就有了那么多的鋼鐵企業——需方的市場主體。短期內,中國既然不能以市場的方法進行大規模的兼并(兼并到只剩下???個大型鋼企),那么長協機制是很難維持下去了。
不過這種以現貨行情為依據的短期合同的定價方式,恐怕是大宗商品定價機制轉變的潮流。世界原油、鋁、動力煤的定價機制都是在此之前這樣轉變過來的。
千萬別以為,以現貨行情為依據的短期合同的定價機制,就一定對供貨商有利。當鐵礦石行情高漲時,礦商會擴大生產,增設礦場,可一旦行情下跌,礦場是不能隨時停下來的。因此,短期合同對供求雙方都有風險。未來的鐵礦石定價機制,必定也會像其他大宗商品市場一樣,發展期貨貿易,規避風險。
世界鐵礦石市場的進一步規范,恐怕對中國的鋼鐵行業也有好處。它起碼能使中國所有的鋼企在鐵礦石價格上一律平等,能有力地促進中國鋼企之間在市場化的基礎上優勝劣汰,進行大規模的市場化的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