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中國電子報2006-4-13近期,信息產業部頒布數字電視25項行業標準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國電子報記者李倩特別采訪了我單位劉全恩高工和李劍高工兩位同志,就數字電視標準的研究制定等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現摘錄如下。
其中,劉全恩高工是數字電視功能和性能標準工作組的組長,李劍高工是數字電視功能和性能測量方法工作組的組長,他們負責的工作組制定了25項數字電視行業標準之中整機標準共15項。
標準出臺為何歷時四年
中國電子報記者李倩(以下稱記者):有關數字電視的標準制定2002年就由國家標準委員會和信息產業部提出來了,到2004年9月的時候進行了公示,直到今年才報批,并*終得以發布。前后為何經歷了4年時間?
劉全恩:之所以前后經歷4年的時間是因為要徹底宣傳貫徹標準的制定原則,首先要尊重科學重視技術,目前彩電市場概念化傾向比較嚴重,存在很多誤導消費者的宣傳,所以各工作組要在尊重科學的基礎上對市場上存在的概念進行考證,而且在探討標準的過程中,還要重視真正技術的發展,以保證標準里涉及的技術在幾年內不會落后。
其次,這次標準制定以人為本,在制訂相關參數時,會根據人眼的視覺特性,更符合人性化的要求。比如對比度的要求,就是在正常重現灰度色彩等觀看條件下,獲得的對比度,其完全不同于目前一些廠家宣傳的顯示屏達到的與實際使用嚴重背離的所謂“對比度”。
第三,這些標準借鑒了國外標準的優點,但不像以前很多標準那樣等效采用國外標準的方法,而是吸取長處,又更加科學嚴謹。比如,國外在談到高清時,用得*多的是物理分辨力或者簡單的信號格式達到多少,我們更側重于以清晰度線為主。這些方面的工作都直接影響了標準出臺的時間。
標準是否定得太高
記者:有企業反映,我國高清電視標準定得太高,以至于大部分等離子電視、CRT電視都不能滿足條件,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李劍:這次標準的制訂既參考國外的標準,但又不照抄國外。因為國外很多國家高清標準的制訂都比較早,在當初其現實的起點限定了標準的制定。比如美國,在1995年就出臺了高清標準,但限于當時的技術水平,所以把信號高清720和1080都作為高清。其實,如果其顯示分辨力1280×720P與圖像格式要求1280×720P相符的話,也是720線的清晰度。而且720線是人眼觀看高清電視的*低要求。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現在顯示屏的分辨力完全可達到1920×1080,所以沒必要再按照國外走過的路一步步走。
高清是一個綜合概念
記者:目前有些媒體熱炒的清晰度以及30多個指標是否正確?
劉全恩:高清正因為是一個綜合概念,所以把其中任何一項拿出來強調都不對。比如大家現在談的*多的就是清晰度,認為主要的指標或幾項要求像清晰度、亮度、對比度等達到高清標準的要求就萬事大吉是錯誤的。標準涉及方方面面,任何一點不到位都不能認為這個產品滿足使用要求。就拿大家*容易忽視的遙控器來說,僅僅針對遙控器就從遙控距離、遙控角度等許多條件限制,如果這些方面不達標,也會給消費者的正常使用造成困難。所以大家認為的30多個指標的說法就更不正確了。如果我們只按照常規項目大塊的劃分來計算,液晶電視標準要求達到的指標有59項,等離子電視有57項,其中包括電性能、聲性能、光性能等。
記者:數字電視標準在產品功能和性能上都涉及到哪些方面?
李劍:首先是規定產品的適用范圍,比如針對液晶電視的高清標準,就不包括21英寸在內,因為21英寸液晶電視的幅型比為4∶3,而且分辨力、對比度等都比較低,如果也包括其在內,就會降低標準的要求;其次是規定術語,比如高清、標清、清晰度、對比度、像素等專用術語的解釋和規范;再次是規定接口,接口主要分必備的和可選的,必備的接口包括S端子、VPPR端子、格式支持、色差分量接口等等,缺一不可;*后是規定支持物理格式,即必須支持1920×1080的信號格式。
其他的還包括規定電視機的功能,這功能里包括必備的和可選的兩種,同時還有性能要求,包括對亮度、色度、接收、聲音等的要求;*后就是**要求,這里面包括可靠性、環境、運輸、包裝等的要求,而其中*有特色的一個地方是對產品的說明書介紹方法也進行了規定。在測試方法**的情況下,廠家必須對產品涉及到的一些主要的、可用來對比的性能指標進行詳細說明,比如對比度、亮度、清晰度、色域覆蓋率等等。
CRT電視為何定為620線
記者:CRT電視在實現高清上比較有優勢,比如動態清晰度較好、性價比高等,但其高清標準清晰度為何只定為620線?
劉全恩:這是綜合政府、行業、企業、消費者多方面的因素考慮的。確切地說,CRT確實在很多方面有優勢,比如運動圖像的再現,雖然這次標準沒有對此進行限定,但我們研究表明,CRT動態圖像和靜態圖像清晰度差別要小于等離子電視和液晶電視。而且如果從技術上來說,CRT清晰度做到800線也是可能的,只要節距達到0.38mm,但是這樣會增加成本,一臺CRT的制造成本甚至高于平板電視的,這樣一來,CRT電視的優勢幾乎消失殆盡了。如果單項指標極大影響了產品的性價比,那么這項指標就需要我們考慮權衡利弊。
DLP背投緣何未“中標”
記者:在標準里,我們發現CRT背投的清晰度要求遠高于CRT電視,達到720線,這是為什么?而目前市場上存在的另外一種DLP背投為何沒有出臺相應的標準?
李劍:CRT背投與CRT電視的成像原理是不一樣的,它是靠三個投影管,不受柵網的限制,如果電路上進行配套改進,從原理上講,它比CRT電視更容易實現高清,所以它的清晰度要高得多。至于DLP背投,因為出現的時間較晚,2003年出現,到了2004年甚至2005年才出現較大規模的推廣,而我們標準的制定早在2002年就已開始,當時沒有立項。但今年年底前我們爭取將其相關標準報批上級部門。
圖像拖尾時間如何界定
記者:標準對高清電視運動圖像拖尾時間以及顯示器的響應時間這方面是如何界定的?
劉全恩:響應時間和拖尾時間也是檢驗是否是高清的因素之一,目前國際上通用的解釋是,響應時間是用來描述顯示器件的字段或像素亮度變化相對于激勵信號變化反應快慢的一組參數,它包括開啟時間、關斷時間、上升時間和下降時間等項目。對于液晶等類的顯示器件,上升和下降時間隨起始亮度的不同變化很大。拖尾時間是用來描述顯示活動圖像時顯示裝置對驅動信號反應快慢的一個參數。拖尾長度與顯示裝置的特性有關外,與運動物體的速度相關,拖尾長度與物體運動速度之比稱為拖尾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