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限將至,5月30日,戴爾終于發布了一份讓投資者振奮的財報:截至5月2日的2009年**財季戴爾利潤增長了3.7%,達7.84億美元,每股收益為38美分,超過了華爾街每股收益34美分的預期;戴爾銷售增長了9%,達160.8億美元,也超過了分析師預期的156.8億美元。5月29日的延時交易中,戴爾的股價上漲了2.16美元,漲幅達9.9%。
看上去,邁克爾·戴爾的“自我顛覆”有望修成正果:一年多以來,他打破親自發明并深入戴爾骨髓的“直銷宗教”,開辟零售渠道進軍消費市場;一反常態地大舉收購軟件和服務廠商,強化完整解決方案;從耐克挖來**設計師,試圖讓這家“供應鏈公司”變得個性張揚;甚至剛宣布了大舉進軍游戲PC的計劃。必須承認,只有創建了這家公司的邁克爾·戴爾本人才能改變這一切。
當然,戴爾“曙光乍現”的更重要原因是:“削減成本”已成了戴爾文化的一部分。早在去年,邁克爾·戴爾就把“24人俱樂部”的**副總裁團隊砍掉了一半,整合制造和供應鏈部門,打破按地域單獨設置部門的慣例,并減少獎金的支出。更極端的是,他甚至一年更換了兩位**財務官。而哥萊頓上臺之后的首要任務,便是完成降低30億美元成本的目標,并把它們盡可能地轉化為利潤。
“轉運”的時刻真的來臨了?別急著興奮。至少到目前為止,盡管戴爾很能精打細算,在拓展產品零售規模和改善國際業務等方面的投入也相當巨大,但在產品設計和技術上的投入依然未見明顯效果。
摩根大通分析師比爾·索普(BillShope)說:“各種型號的戴爾筆記本在外觀上并沒有太大區別,這表明該公司在這一領域的投資不足”。那些彩色、迷你和功能強大的PC還遠未成為戴爾的標簽。
在美國,4月戴爾的個人電腦零售市場上的份額增加至8.1%,卻仍遠落后于惠普的38.9%;在針對消費者的個人電腦銷售上,戴爾還落后于蘋果、宏碁和東芝;在筆記本電腦市場,戴爾的市場份額僅為7.6%,而惠普是39.1%。
當然,戴爾把更多機會留給了新興市場。上一季度,戴爾在國際市場的營收**超過了美國,其中被稱為“金磚四國”的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的銷售量增長了73%。按照這一速度,5年后海外市場將占到戴爾總營收的2/3。繼續裁減美國員工的同時,戴爾在亞洲的員工數量將繼續增加——但這并不能抵償戴爾運營成本的增長壓力,因為從未間斷的重組和面向零售市場的“去低成本化”生產模式,將給戴爾的運營利潤率帶來新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