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較低溫導致的霜凍危害樹木的葉片生長,從而影響森林生態系統的固碳功能。以往研究表明,植物可通過對當地環境的長期適應來調整發芽物候,以達到生長季長度和凍害躲避間的平衡。目前,尚缺少樹木發芽物候對霜凍適應性機制的研究,因此亟需開展相關工作。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博士研究生郭霞麗在研究員黃建國的指導下,開展同質園實驗,比較來自加拿大北部森林29個不同種源地糖楓樹的發芽物候差異。研究發現,不同種源地糖楓樹顯示不同的發芽時間,其中來自較冷種源地糖楓樹的發芽時間早于來自較暖種源地糖楓樹的發芽時間。糖楓樹發芽時間的提前可延長生長季長度,體現了其對寒冷環境的適應性。四月的*低溫較好地解釋了不同種源地糖楓樹發芽時間的差異,證實了晚春的霜凍是驅動糖楓樹發芽物候對當地氣候產生適應性的重要因子。該研究為北方森林樹木種質資源的選擇和培育及可持續森林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Tree Physi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的資助。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