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節約用水辦公室副主任郭孟卓說,節水型社會的本質特征是建立以水權、水市場理論為基礎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水資源配置中的導向作用,形成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節水機制,不斷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據了解,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約為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與此同時,在用水效率方面,我國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也存在較大差距,在生產和生活領域存在嚴重的結構型、生產型和消費型的浪費。2003年我國萬元GDP用水量為465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4-0.5,發達國家為0.7-0.8。我國畝均灌溉用水量約450立方米,每立方米灌溉用水量生產糧食1公斤左右,明顯低于國際先進水平;我國城市生活用水浪費也很嚴重,多數城市輸配水管網和用水器具的漏水損失高達20%%以上。此外,我國在污水處理回用、海水、雨水利用等方面也處于較低的水平。專家們認為,隨著我國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對水的需求將進一步提高,水的供需矛盾和水環境問題將愈發突出。
工業節水作為建設節水型城市的重要內容,科學技術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節水科技的水平決定著一個國家工業節水的水平。據介紹,自1992年起,在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安排中,迄今已投入開發經費近1億元,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目前,我國水處理藥劑開發基本與國際同步,部分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循環冷卻水節水成套技術整體水平達到國際先進;蒸汽鍋爐節水技術處于國際**;廢水資源化技術的系統開發雖剛剛起步,但已顯現明顯的實效。在建設節水型社會中,如何進一步發揮科技的重要作用,推動工業節水科技工作。國內節水辦明確表示,要力爭在五個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在工業節水技術改造上取得突破;二是在增加循環冷卻水的濃縮倍數,降低漏損率,提高用水重復利用率上取得突破;三是在工藝技術研究和應用上取得突破;四是在污水處理回用技術和海水淡化技術的研究上取得突破;五是在強化企業節水管理技術上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