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電科技成果
(一)火電技術在高參數、大容量、高效率、環保型、節水型方面取得突破
為了適應電力需求的持續、快速增長,提高火電機組效益、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我國大力發展60萬千瓦及以上超(超)臨界機組,推廣利用潔凈煤發電技術,減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塵的排放;在缺水地區將積極采用空冷機組;鼓勵熱電聯產和熱、電、冷技術的推廣,以提高能源的綜合利用率。
2002年,開發超超臨界技術被列為國家863重大項目攻關計劃,2003年列入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研制計劃。目前,我國已累計開工建設4個100萬千瓦級超超臨界項目,共計10臺機組。超超臨界機組的發電效率比目前主要采用的亞臨界機組高出10%,比超臨界機組高出6%~8%,可將單位千瓦煤耗降至275克。
在環境保護方面,石灰石/石灰-石膏濕法煙氣脫硫技術及推廣應用、大型燃煤電廠袋式除塵應用技術和設備研究、煙氣脫硫漿液循環泵國產化研究、返回式氣墊床冷渣機在循環硫化床鍋爐上的**應用研究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大力開發水電,以大型水電站和抽水蓄能電站為重點,因地制宜開發小水電
目前,我國己建設了當今世界*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和世界*高的碾壓混凝土大壩(216.
5米)———龍灘大壩,在高壩建設技術、泄洪消能技術、大型地下洞群建設技術、高邊坡及地基處理技術、巨型金屬結構制作和安裝技術等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技術水平位于世界前列。
(三)核電技術實行引進消化與自主**并舉,核電**水平不斷提高
目前,我國已具備自主設計、制造6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的能力,擁有多座核電站建設、運行管理的經驗?,F已投產運行和正在建設的11套核電機組均屬**代核電機組。我國在充分利用已積累的核電技術和經驗并充分吸取國際先進技術和經驗,在自主設計和建造百萬千瓦級大型核電機組并早日進入第三代核電機組上不斷加快研發步伐。2007年8月18日,我國*大的核電項目
———紅沿河核電站主體工程正式開工建設,4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將**采用中國自主品牌CPR1000核電技術。國產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CNP1000初步設計方案已完成并通過專家審查。CNP1000屬于二代改進技術,在經濟性方面的突破顯得尤為突出,這將是我國核電站建設一個非常重要的突破。我國已建成的高溫氣冷堆試驗核電站和正在建設的快堆試驗核電站以及對一體化核蒸汽系統和閉式核燃料循環系統已進行的大量研究開發工作有力地推動著我國邁向第四代核能利用系統的進程。
我國在熱核聚變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的走向也是令人鼓舞的。
(四)可再生能源發電迅速發展,風電和太陽能突出
目前,我國已實現了兆瓦級風力發電機組的本土化生產。在國家863計劃的支持下,我國正在進行碟式太陽熱發電系統研究。在光伏技術研究開發方面,我國先后開展了晶硅高效電池、非晶硅薄膜電池、碲化鎘(CdTe)、銅銦硒(CIS)、多晶硅薄膜電池以及相關材料的研究。隨著材料技術的發展,光伏發電的效率大幅度提高,預計2020年將達25%,成本將降低至8元/Wp。
二、電網科技成果
(一)開展特高壓交直流技術研究和應用
我國正在研究和應用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和±800千伏直流特高壓輸電技術。2005年9月投運的西北750千伏輸變電試點示范工程是目前我國運行電壓等級*高的交流輸變電工程,為我國發展百萬伏級特高壓技術打下了良好基礎。我國已起草了百萬伏級輸變電設備技術規范,輸變電設備制造企業和研究機構具備了自己開發研制百萬伏級輸變電設備的條件和基礎,特高壓試驗基地正在建設中。我國已具備自己設計、制造、建設和運行管理超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能力。
(二)加強提高電網輸電能力的技術研究和應用
輸電距離長、輸送規模大,是我國電網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特點。我國正不斷加強對電力系統計算分析理論、電網穩定控制、先進實用輸電技術應用以及加強管理和設備改造增容等方面的研究,以提高電網的輸電能力。目前,已經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主要有:1.通過理論分析、現場調研和試驗、事故模擬分析以及實驗室模擬等方式研究系統動態特性。2.推廣應用同桿并架和緊湊型輸電技術,以提高單位走廊的輸電能力。3.研究大截面導線和耐熱導線技術,以提高線路熱容量。4.采用串并聯補償技術,以提高輸電能力。5.深入研究電網**穩定控制與經濟運行技術,提高電網自動化水平。6.提高供電可靠性和供電質量、加強環境保護與節能技術的研究,實現高效、經濟和環保的目標。
三、電力工程設計技術成果
國內大區及省級電力設計院基本完成了三維設計系統的建設工作。在發電工程中,三維設計已成為新的設計手段。2005年開工建設的30萬千瓦及以上的火力發電廠主要專業基本實現了三維設計,提高了工程的設計質量和工作效率。在輸電線路選線、測量、路徑優化等方面,采用航測或衛星影像提取實際工程的數字化斷面,為輸電線路路徑選擇、桿塔規劃和工程概算提供基礎資料,大大減少了常規測量中的外業工作,提高了輸電線路選線的質量和工作效率,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