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會議進入**周,**階段的談判成果如何,**階段的焦點問題又會是什么?哥本哈根時間12月14日下午四點,中國代表團團長謝振華詳細的向中國媒體闡述了這一問題。 謝振華把談判爭議的六大焦點總結為——討論基礎的案文內容;雙軌制的結果;控制溫度和減排的長期目標;如何評價中國方案;對發展中國家資助減排的監測問題;以及資金問題。
一、案文方向
謝振華說:“**周大家主要在關注以什么案文為基礎討論。”
一時間,案文的傳聞滿天飛。
*后按照聯合國大會的要求,還是按照巴厘路線圖和雙軌制的原則進行談判,在議定書和公約下做出決定。經過兩個工作組的努力,*后提出了兩個帶有合法性的會議案文。
在形式上,這兩個案文反映了雙軌制的要求,兩個案文的議題各談判方都同意討論。但是,謝振華表示:“這兩個案文我們也不滿意,雖然形式上反映了雙軌制,很多內容我們還需要談判。因此各國根據各自對公約的理解,根據各自利益的不同,肯定有不同意見。”
二、雙軌制
**個焦點,雖然已經確定了雙軌制,但是雙軌制的結果應該如何反映,也就是加入了京都議定書締約方的發達國家如何反映他們在2020年前的中期目標。在公約下也有一系列的減緩、適應、資金、技術問題,如何做出決定?
按照巴厘路線圖的要求,發達國家參加了京都議定書的附件一國家應該在京都議定書下在**承諾期內來反映**階段的減排目標。這里面有一個問題,美國沒有參加京都議定書,美國也要承擔有約束力的減排目標,怎么反映?(實際上在公約下已經有了要求,就是在公約下為美國單列。)
關于發展中大國也要承擔與其他附件一國家可比較的減排指標,這一點發展中國家肯定不會接受的,因為按照公約、議定書的要求,發達國家是要承擔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目標,發展中國家是在接受資金和技術的前提下,來采自主減緩行動。
三、長期目標
第三個焦點,公約下有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實質的問題是長期目標。
長期目標如何反應,謝振華表示目前有幾種意見:一種是認為要控制溫度升高,這是對人類*直接的影響;一種認為要控制在1.5度,有人認為要控制在2度。**種意見,就是除了控制溫度之外,還應該相應的控制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控制濃度,有人認為應該控制在150ppm, 有人認為應該控制在450個ppm之內。第三個意見就是,不僅要控制溫度、濃度,還要控制排放量,這是發達國家的意見。
四、中國方案
第四個問題,中國談判方需要明確的呈現中方的減排行動方案,以及如何應對外界給與其方案的評價和壓力。
謝振華說:“中國的減排目標是自主自愿的行動。這個爭議比較大,40-45%這個目標是不容談判的,我們是在用自己的錢做自己的事。”
五、監測問題
第五個問題,資金、技術和減緩目標以及發展中國家的資助行動如何體現監測的問題,謝振華表示這是爭論非常激烈的問題。
按照巴厘路線圖的要求,發達國家的減緩行動是具有法律約束力的,都要經過MRV(可測量、可報告和可核證的三核原則)。但是對發展國家的要**,在得到發達國家資金和技術支持的減排行動要接受MRV,自主行動不需要MRV。現在發達國家提出來,不接受三核,是不是可以接受同行評議?
六、資金問題
第六個焦點是資金問題。
按照公約要求,發達國家要為發展中國家提供長期的可持續的資金支持。但是現在發達國家提出只能提供三年的快速啟動資金,每年100億。至于2012年之后,資金問題并沒有落實。所以發展中國家要求,眼前的不夠,長期的必須要有,而且要確定一個量。
量有多大呢,謝振華稱目前有幾種觀點:按公約要求,要拿出發達國家每年0.5-1%的GDP。0.5%就是每年1500億,1%呢就是3000億。還有國家要求GDP的1.5%,就是1500億。謝振華表示這個問題也還在談判中。